WFU

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

12 指腸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 - 口袋成形法

作者:范峻維醫師




PCM其實已經不是新的方式,在大腸已經很多日本專家都是這樣去做ESD,日本 Jichi Medical University 的 Pro.Yamamoto 團隊201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,他們使用這個方法來進行腫瘤切除的成果.

首先要看看12指腸ESD到底難在哪裡?


1. 12指腸肌肉層太薄,對肌肉的任何損傷都會很容易造成腸道破裂。

2. 黏膜下Brunner’s gland很厚,要進入黏膜下會有困難 
( 沒有實際經驗,不過有看過老師切過腫起來像SMT的)

3. 黏膜下注射後,病灶不容易與打起來,就算打得起來,也很快就會消掉。

4. 在黏膜做切開後,很難打開粘膜下組織的開口。

6. 內視鏡操作不易(內視鏡容易在胃部形成loop)。

7. 需要垂直面對肌肉層(會增加perforation risk)。


雖然難度高,且切破掉的風險高,如果可以Enbloc ,R0 resection,可以避免pancreatoduodenectomy,所以對病人的生活品質改善很大。(破了大不了去開刀的意思)

在日本這個已經把食道,胃與大腸都做到極致的地方,雖然很多日本老師都叫我們不要輕易嘗試,但是很多日本大師都不斷在挑戰這個領域,只要能夠挑戰成功,就代表我是ESD領域的第一.



12指腸 ESD 使用的器械與材料:


@粘膜下注射0.4%玻尿酸

@內視鏡是使用 Fujifilm EG-450RD5

@內視鏡cap: DH-15GR Fujifilm

@遇到困難的操作角度,可以換短的雙氣囊小腸鏡來穩定前頭內視鏡

@ 大部分是使用Hook knife當作主要電刀,也會使用其他像Flush knife ,dual knife or 
     SAVE knife.

@ 電燒機: ERBE

有別於以往的整圈環狀切開後,在做粘膜下剝離,PCM先在粘膜打一小開口後,直接粘膜下剝離,這樣就像在做一個小口袋一樣,當粘膜下剝離完成後,再做完環狀切開.







做PCM的好處

@ 減少粘膜下注射液的擴散
@ 前端hood可以頂住袋子裡的粘膜下組織
@ 內視鏡比較操作到好的切面
@ 如果內視鏡前頭埋入口袋內便容易固定位置 ,就不容易被病人心跳或呼吸所影響到


結論:


比較困難的位置 上下的12指腸的角落,使用PCM 會造成12指腸破裂的機會約 7%(vs 傳統方式 6%-39%),需注意延遲性破裂,因為在ESD過程中,電燒產生的熱效應,會傷害到肌肉壁(不用到切破),即使是最後已經用止血夾把傷口關起來也有可能會發生,所以最重要的事,就是盡量不要傷害到肌肉層.

考量到破裂的風險,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做單純的粘膜切除(EMR),但是這樣的方式只適合用在良性的病灶,且復發機會高(根據以往大腸EMR經驗)

如果切不乾淨復發,要再做改作ESD幾乎是不可能(因為切過後,粘膜下已經纖維化,要再用內視鏡剝離,幾乎是沒辦法.)